地域风情 > 门头沟文化古迹游

 潭柘寺
 戒台寺
 漫游万佛山

潭柘寺 —— 咨询电话:60862244

  潭柘寺位于北京西郊门头沟区东南部的潭柘山麓,距阜成门41公里。潭柘寺坐北朝南,背倚宝珠峰,周围有九座高大的山峰呈马蹄形环护,这九座山峰从东边数起依次为回龙峰、虎踞峰、捧日峰、紫翠峰、集云峰、璎珞峰、架月峰、象王峰和莲花峰,九座山峰宛如九条巨龙拱卫着中间的宝珠峰,规模宏大的潭柘寺古刹就建在宝珠峰的南麓。高大的山峰挡住了从西北方向袭来的寒流,使潭柘寺所在之处形成了一个温暖、湿润的小气候,因而这里植被繁茂,古树名花数量众多,自然环境极为优美。

  潭柘寺规模宏大,寺内占地25公顷,寺外占地112公顷,再加上周围由潭柘寺所管辖的森林和山场,总面积达121公顷以上。殿堂随山势高低而建,错落有致。北京城里的故宫有房9999间半,潭柘寺在鼎盛时期的清代有房999间半,俨然是故宫的缩影,据说明朝初年修建紫禁城时,就是仿照潭柘寺而建成的。解放初期将部分年久失修的殿堂拆除,并新建了一些房舍,现潭柘寺共有房舍943间,其中古建殿堂638间,建筑保持着明清时期的风貌,是北
  京郊区最大的一处寺庙古建筑群。整个建筑群充分体现了中国古建筑的美学原则,以一条中轴线纵贯当中,左右两侧基本对称,使整个建筑群显得规矩、严整、主次分明、层次明晰。
  其建筑形式有殿、堂、阁、斋、轩、亭、楼、坛等,多种多样。寺外有上下塔院、东西观音洞、安乐延寿堂、龙潭等众多的建筑和景点,宛如捧月的众星,散布其间,组成了一个方圆数里,景点众多,形式多样,情趣各异的旅游名胜景区。潭柘寺不但人文景观丰富,而且自然景观也十分优美,春夏秋冬各自有景,晨午晚夜情趣各异,早在清代,“潭柘十景”就已经名扬京华。

  历史上的潭柘寺除了寺庙本院以外还有数座下院,其中3座最有名的一座是位于门头沟区永定镇栗园庄的奉福寺,一座是北京阜城门内的翊教寺,另一座是阜城门外的海潮观音庵,此外还有永定镇四道桥村的龙王庙等几座规模较小的下院。潭柘寺拥有大量的庙产,仅在清代时上报户部领取了凭证文书的土地就有43000多亩,未上报户部的土地也不在少数,此外还有大量的林区和山场,在北京城里还有许多房产。在北京地区东到芦沟桥,南到良乡,西南到涿县,北到延庆,方圆几百里地的范围内,房地产基本上属于潭柘寺的村庄就有近400个,京西民间有“潭柘寺的庄子360,一天吃一个”之说。门头沟的潭柘寺镇原有十三个村子,俗称“里十三”,永定镇也有十三个村子,俗称“外十三”,这26个村子过去都是潭柘寺的粮庄。


  潭柘寺始建于西晋,至今已有近1700年的历史,是北京地区最早修建的一座佛教寺庙,在北京民间有“先有潭柘寺,后有幽州”的谚语。潭柘寺在晋代时名叫嘉福寺,唐代时改称龙泉寺,金代御赐寺名为万寿寺,在明代又先后恢复了龙泉寺和嘉福寺的旧称,清代康熙皇帝赐名为岫云诗,但因其寺后有龙潭,山上有柘树,故而民间一直称其为“潭柘寺”。

  千百年以来,潭柘寺一直以其悠久的历史,雄伟的建筑,优美的风景,神奇的传说而受到历代统治者的青睐。从金代熙宗皇帝之后,各个朝代都有皇帝到潭柘寺来进香礼佛,游山玩水,并且拨出款项,整修和扩建寺院。王公大臣、后妃公主们也纷纷捐出己资,大加布施,民间的善男信女与潭柘寺结有善缘的更是成千上万,他们长年向潭柘寺布施、斋僧,并且自发地组织了数十个民间香会,集资购买土地田产,捐献给寺院,成为潭柘寺维护日常巨大开支的重要经济来源之一。到了清代,潭柘寺在寺院规模、土地财产、宗教地位、政治影响等方面都达到了鼎盛时期,特别是康熙皇帝把潭柘寺定为“敕建”,使其成了北京地区规模最大的一座皇家寺院。潭柘寺在佛教界占有重要的地位,从金代开始,在很长的一个时期内,是大乘佛教禅宗中临济宗的领袖,并且名僧辈出,历代的高僧大德们,为了研究佛学宗诣,为了弘扬佛法,为了潭柘寺的扩建和修葺,为了繁盛寺院的香火,作出了沤心沥血的贡献,而在《高僧传》上标名,名传千古。由于潭柘寺在政治上具有强大的势力,在经济上拥有庞大的庙产,在佛门有着崇高的地位,再加上寺院宏大的规模,故而享有“京都第一寺”的美誉。

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,人民政府把潭柘寺开辟为森林古迹公园,成为了一个游览胜地,1957年10月28日被列为北京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,1978年北京市政府拨款对潭柘寺进行了为期两年的大规模整修,于1980年8月1日重新对外开放,并于1997年初经有关部门批准,僧团进驻,恢复为宗教活动场所。2001年7月升级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。 今天的潭柘寺殿宇巍峨,庭院清幽,殿、堂、坛、室各具特色,楼、阁、亭、斋景色超凡,古树名木、鲜花翠竹遍布寺中,假山叠翠,曲水流觞相映成趣,红墙碧瓦、飞檐翘角掩映在青松翠柏之中,殿堂整齐,庄严宏伟。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写联赞曰:“气摄太行半,地辟幽州先。”今天的潭柘寺不仅以古迹众多,风景优美吸引着四海宾朋、八方游客,而且还修建有现代化的旅游服务设施,实行交通、住宿、餐饮、游览、娱乐、购物的一条龙服务,是京郊一处著名的旅游胜地。
  

  戒台寺 —— 咨询电话:69806611

 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北京戒台寺,历史悠久,规模宏大,殿宇巍峨,风景秀丽。戒台寺位于门头沟区的马鞍山麓,距京城35公里,离区政府11公里,西靠极乐峰,南倚六国岭,北对石龙山,东眺北京城。寺院坐西朝东,海拔300多米,占地东眺北京城。寺院坐西朝东,海拔300多米,占地面积44公顷,建筑面积8392平方米。殿堂随山势高低而建,错落有致。整座寺院既有北方寺庙巍峨宏大的气势,又有江南园林清幽秀雅的情趣,既有浓重的宗教文化色彩,又有神奇秀美的自然景观,不仅是中国佛教一座著名的寺院,同时也是一处久负盛名的旅游胜地。

  戒台寺始建于隋代开皇年间(581-600年),至今已有1400年的历史,原名慧聚寺,明朝英宗皇帝赐名为万寿禅寺,因寺内建有全国最大的佛教戒坛,民间通称为戒坛寺,又叫戒台寺。

  历史上的戒台寺在中国佛教界占有重要的地位,由于寺内的戒坛可以授佛门的最高戒律菩萨戒,因而成为中国佛教的最高学府之一。又因其曾持有辽宁省代道示皇帝亲笔抄写的金字《大乘三聚戒本》,而从辽代到元代中期,一直是北方佛教律宗的中心。戒台寺自辽代建立戒坛以后,一直受到历代朝廷的重视,很多代住持都是皇帝亲自派选,不少名僧还被委以各种官职,有多位皇帝到此进香礼佛,特别是自明代以后,戒台寺开坛授戒必须要有皇帝的“敕谕”,将戒台寺直接置于朝廷的控制下。

  戒台寺夙以“戒坛、奇松、古洞”而著称于世。戒坛肇建于辽代咸雍五年,与福建泉州的开元寺、浙江杭州的昭庆寺的戒坛共称为“全国三大戒坛”,而北京戒台寺的戒坛规模又居三座戒坛之首,故有“天下第一坛”之称。戒台寺的古树名木甚多,仅国家保护级古树就达88棵,其中最著名的当属古松。这些古松或经人工修整,或自然天成,经过了千百年风霜雪雨的磨砺,形成了各种奇特的造形,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,是历代文人雅士赞咏的宪物,明清时期,“十大奇松”就已经闻名天下。戒台寺的后山为石灰岩构造,亿万年来在雨水的侵蚀下,形成了许多天然溶洞,洞中的石钟乳和石笋构成了千奇百怪,美不胜收的造型,“有龙跃、有鱼游、有狮坐,石乳所凝也”,给人们留下了无数神奇的传统和美丽的遐想。这里的部分山洞曾经过人工修整,而建成石窟寺,是当年寺内部分高僧静修的地方,像这样密集的石窟寺岩洞群,在北京地区,这里是绝无仅有的一处。
  在寺外,摩崖造像群、摩崖刻字、石牌坊、墓塔群,以及众多神秘幽深的古洞,似众星捧月般地散布在红墙绿瓦的古刹周围,使戒台寺形成了一个方圆数里,既有巧夺天工,又有自然天成,景点众多,情趣各异的旅游名胜景区。

  早在明代,“耍戒坛秋波”就已经成为北京市民的传统风俗。今天的戒台寺公园拥有齐全的旅游服务设施,并有公共汽车相通,是一处可以接待国内外各种旅游团体和中小型会议,理想的旅游休闲名胜景区。

漫游万佛山

万佛山地处门头沟永定镇西北,新万佛堂村西。东西长6里,南北宽5里。这里群峰叠嶂,怪石林立,植被茂密,鸟语花香,野生动物甚多,空气清新纯净。是人们寻古探幽,观光度假的又一好去处。
一、 万佛山的文物古迹
在万佛山的腹地,隐藏着一座古庙遗址,这就是当年
显赫一时的万佛堂。始建于辽代,明代宣德七年(1432年),重修,赐名万佛寺。万历四十年(1612年),敕赐万佛堂经藏。今庙已废,但虎皮墙完整,占地约十亩,石碑犹存。
万佛山上“佛”字多。经寻找在万佛山上,发现巨大
“佛”字六处,“念佛”二字一处。万佛堂西50米处,一块巨石坐西朝东,向前倾斜,呈石碑状,高2米有余,石面上刻有“念佛”二字,字高0.86米, 宽0.48米, 楷书, 笔锋刚劲有力, 棱角分明, 秀丽舒展, 至今清晰。距“念佛”碑正上方20米处,有一块高1.9米, 宽1.1米的巨石, 石面中心雕刻有“佛”字,字径高0.88米,宽0.73米,字体硕大古朴,行笔流畅雄劲,亦保存完好。
寺庙东北面照山上,坐东朝西一块孤石岩向前伸出的
平檐上刻有“佛”字,字径高0.7米,宽0.47米,因被风吹雨淋日晒,字体有些解皮,但尚可辫认。距该字25米东南方顶峰处,一块巨岩上刻有巨大“佛”字,字体径高0.85米,宽0.55米,字体中部已被雷雨击出一道缝,但仍很清楚。
寺庙的正南面150米大沟南,有两块高10余米,7米多巨大石岩相叠,人称蛤蟆石,石头顶部雕刻巨大“佛”字,字径高0.75米, 宽0.7米, 因长时间日晒雨淋,字体上有斑点。由此道向东走20米,可看到巨块石崖,刻有“佛”字,开光高1.7米, 字径高0.87米, 宽0.94米, 字体巨大,行楷刚劲雄健。
第七处“佛”字坐落于庙的正东面,小萝卜台沟中一块高3米,长4米的孤岩上,双钩阴纹雕刻,字体离地面1.5米。
万佛山的“佛”字,个个耐人品味,对书法和佛教有较高的研究价值。
万佛堂村过街楼位于村东口,北侧沿山坡向西北建成高大的围墙,与寺庙北150米处的北墙关口衔接,这个关口是用料石砌成的,现仍保存石墙高1.5米, 宽0.9米,石墙由关口向西延深。过街楼是由巨石砌筑,通宽6.35米, 进深5.65米, 高深莫测.5米, 券洞高2.95米, 宽2.25米。楼南侧有5米高护坡墙,楼顶部有观望台。券洞东侧上嵌石额“誓永不分 ,万历四年建造(1540年)。”“爨”即灶,即发誓永不分家,不分灶,表达了古老山村,朴实村民的心愿。
券洞处安有大门夜间关门,以保障村民安全,可惜现在大门及关城上的房屋均已不存。
整座过街楼就地取村,古朴精美具有地方色彩,是京西明代过街楼中一种独特形式,现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。
冯寺北坡上有一座气势壮观古塔,额曰“开山寿塔”,为五级六角形,仿木结构密檐式砖塔,塔顶已坠落,现有四层,高约10米有余,塔基为青石雕刻砌成。上为砖雕刻砌成。上为砖雕垒砌须弥座,座上有砖雕仰莲瓣三层,上承塔身,塔身正向有壶门,其余五面为棂窗。转角处砌圆形角柱,檐下施五踩斗拱,斗拱为两跳,檐部刻勾头、滴水、角瓦,砖仿木结构建筑。从第二层起,塔身逐渐收分,斗拱下均饰云纹。整塔线条流畅,雕刻精微,造型优美,从形制上看是明代塔。
万佛山上多处有塔;双塔、塔坡、老公山、老公坟。在老公坟北沟帮处,有火化老公尸骨的炉灶,现仍有痕迹。万佛填充墙临涧,塔院在涧尽头,古塔圯尽。塔犹存一座巨大石碑,坐西朝东,高1.82米, 宽0.93米,上雕刻有字一千余个。
唐家坟位于万佛山东北侧一座山坳里,坐西朝东,为明代武将唐英的坟墓。石牌楼高约7米,宽约2.5米, 为一间二柱庑殿顶, 通体石制, 仿木结构。坊柱顶部各雕刻一尊石猴。
在唐英灵墓前,有一块长方形石供桌,上摆2个石制蜡钎,一个石制香炉。供桌前神道两旁站立四尊石人像,其中两个文官(头被砸掉),身高2.01米, 肩宽0.79米。2名武官,高2.15米,肩宽0.29米, 底座长0.95米, 厚0.61米。后面有石羊2只,石猪2头,石马2匹,石骆砣2峰,以上各物残缺不全。
万佛山几百年来为了适应经济、军事、商业、宗教、运输、人民生活等方面的需要,形成并修筑了三条大道。
1. 新城至潭柘寺古道
新城在历史上是永定河上的一处渡口,也是一座大的
城镇,曾是宛平县京西乡公署所在地。这条古道从新城经何各庄、太清观、万佛堂、翻过红庙岭,经桑峪,到达潭柘寺。几乎是直线,全长不足20公里,是去潭柘寺最近的一条道路。
从新城到万佛堂一段为平原地区,可行铁瓦大车。从
万佛堂向西为越岭线,道路用石城铺砌,最大路面石长1.5米,路宽约5米。红庙岭一带煤窑较多,潭柘寺一带也有许多煤窑,产煤大多通过这条道路运到山外。现今这条古路从万佛堂到红庙岭一段保存较好。土石铺垫路面,古代原貌依存,沿山间凹处向西伸展。
2. 何各庄至孔雀
这条古道是从何各庄起,过村西采石厂,爬官司山岭,
走马鞍山石厂四至碑旁,沿西峰岭,越万佛山,顺大鞍口北侧,进入孔雀。这条古道主要是由孔雀北侧往外运煤炭。从官山岭至碑界尖是顺梁而上,基本上是条直线,坡度较缓,路面没有砌石,宽3米。西峰岭至万佛山,路在阴面,越过几道小梁,路很弯曲。
3. 麻峪至潭柘寺古道
山西直门,取道麻峪,过木桥,南行穿而西抵冯村,
经宝林寺,爬万佛山,穿越石林,翻过红庙岭、走桑峪,到达潭柘寺。这条古道约23公里。从麻峪至宝林寺这段道路是平原地区,可走铁瓦大车,爬万佛山,道路宽约3米,用石块片石铺砌,红庙岭、桑峪一带所产的煤炭大多通过这条古道运往京西。由于年深日久,路面磨损严重,凹凸不平,沿途可见到畜蹄壁内镶嵌着一块巨石,坐西朝东,石面开光处,好似一座佛像龛,中心部雕刻一尊观音菩萨像,佛像身高46公分,宽20公分,丰满端庄,审态自然。因长期受到风吹雨淋,脸部有些损坏。
二、 万佛山风光风景
万佛山不仅有众多文物古迹,还有更多的自然风光凡
景,几大名沟贯穿全山风景,堪称绝妙。
(一) 四大名沟
(1) 棋盘石沟:俗称柳林沟,位于村西50米处,水
沟北侧有一块巨大四方形石头,平面宽2.4米,长2.5米, 离地高压锅米, 巨石旁有一棵高大茂盛柳树,夏天人们经常坐在棋盘石上下棋乘凉。
(2) 棺石沟:万佛堂村正面50米处,一条小沟北侧一块巨石坐西朝东,长4米,宽2.1米,高1.8米,好似一口棺材停放在那里。古人日:棺石沟。
(3) 水盆沟:万佛山南侧山沟里有一个水泉,水源不大,万佛堂村民在万佛山上部种地都到这儿水泉背水喝。
(4) 兔耳沟:万佛堂村东500余米处有一条浅水沟,在沟南矗立着一块巨石,形状好似两只兔子耳朵,石高2.5米,双耳上距1.8米,下边联在一起,当人称之为兔耳沟。
(二) 万佛山的奇山怪石
(1) 三龙山:在万佛山东南侧东西走向三条小山梁,好似三条巨龙在翔舞,在跳跃,迎接着各方来客。三条巨龙是指皇上对万佛寺、万佛堂、万佛山的三次敕赐而得名。
(2) 大石林,谷称谷称大乱石,坐落在万佛山北侧,离万佛堂450米,大的巨石有4米多高,小块石头史2.3公分。
小石林,俗称小乱石,坐落大石林北侧50米处,坐西朝东,坡度缓慢,在一片开阔地中心甘情地带,堆放着数千块乱石头,还有一大段用石块砌的基础。
蛤蟆石,在万佛山上共有蛤蟆石三处。一处在磊石林正面,一座山顶上,坐南朝北,横卧着一块巨大石头,高2.5尺米,宽3米,石头北部高,南侧低,石势好似一只蛤蟆蹲在山顶上,蛤蟆背上可以坐上四个人打扑克。
第二处蛤蟆石在寺庙正南面150米大沟南坡,去萝卜台大道边,有两块高10余米,宽7米多巨大岩石相叠。形状好似一只巨大蛤蟆。人称蛤蟆石,坐南朝北向空中伸出2米多,在蛤蟆顶部雕刻巨大“佛”字。很多人路过此处都想在蛤蟆背上坐一坐。
第三处蛤蟆石在万佛堂村东,冯寺南坡一座山背上,坐南朝北,石面长6米,宽5米,中心是凹形,因该石离住房较近,夏天人们常在蛤蟆背部晒东西。
迎宾石:从东面走古道,在离过街楼100米处,道西侧有2块巨石,一声雄壮高大,石高1.5米,另一块山石只有0.8米高,这两块一大一小巨石,好似门外两位卫士,迎接各方来客,漫游万佛山。
(三) 观赏植物和美味佳肴
万佛山的地质、地貌、土壤优越的自然条件,使植物茂密,物种丰富,松树、柏树、桃杏树、枣树、柿子、核桃、红果、栗子、香椿、国槐、黄栌、洋槐和楸树成林成片。
(1) 黄栌:游人进万佛山,第一眼就可看到松柏树
中间穿插有黄栌树,成片的黄栌树有两处,面积约有千余亩。这个山的黄栌树有独特之处,在春天,五一节前开粉红色绒球状花。秋天结籽,自然撒放在山坡上,被风吹到各个角落,不用人工播种自然育苗。秋天即10月15日以后,满山黄栌换新装,如火如荼。
(2) 楸树,叶子贺形,树帽大,不爱招虫子。村中
老百姓都愿在院子和大街旁栽种,一可乘凉,二可观赏,春天,开粉红喇叭花,频频地向空气中喷撒清香。高大的树身是制作家具高贵板材,每个疤垃处都有不同的图案。
(3) 同心树,游人走过万佛堂村过街楼,看到一棵
神奇洋槐树从碾盘中心碾管处生长出来,年轻游人,特别是夫妻两人,站在碾盘上,紧贴在洋槐树跟前照像留念。抚摸同心树,可使夫妻两人同心同德,互敬互爱。
(4) 红枣:万佛山上红枣树品种繁多。老虎圆、翠
枣,俗称尜尜枣,这些品种都是用酸枣树嫁接的,当年嫁接当年结果,万佛山上的大枣,也称阳大,树苗是印根,不用嫁接。枣个大口味甜。在丰收年全村能摘几万斤。到了秋天,万佛堂村四周,满山遍野的酸枣到处可见,鲜红的酸枣迎接各方游客来采摘。
(5) 蘑菇:万佛山的野生资源非常丰富,其中蘑菇
的品种甚多;荆蘑、草蘑、马泡,松树蘑,味道鲜美,高蛋白,低脂肪,早已离地有“素肉”之称。
万佛堂村居民对蘑菇总结了四句话:荆蘑一条线,草蘑一大片,马泡一大串,松蘑树下转。
(6)瓯梨:这植物不长树身只长簸子,秧苗在0.5米以下,秋季结果,每簸可挂近百个瓯梨。果实红色,个头跟樱桃大小差不多,分两种,小粒瓯梨有点酸,大粒瓯梨也称肉瓯梨口甜美。山上还有众多植物可以食用;老虎嘴、针角棵、野韭菜、山葡萄等等。万佛山中草药资源亦十分丰富;苦参、柴胡、杏仁、地输,远志,何首乌等近百余种。
(四)鸟语花香
万佛山是一座自然花园,植物繁茂,花草丛生,既具
观赏,绿化价值,又具有开发利用价值,从春天到秋季各类花草争奇斗艳。
进入春天,山桃花在松柏树林中含花怒放,满山遍野
绿中有粉,粉旁有绿。在这个季节各种野花争奇斗艳、老虎嘴、针角棵,花是黄色,既可观赏,又可摘着吃。在阴坡地带到处可以观赏到洁白的温奉子花,这种花成簸成片,在城内公园是看不到的。夏季山花的品种就更多了,荆蒿花、黄蒿花、枣树花,喇叭花,有红色、粉红色、白色、蓝色。
万佛山是一座天然动物园。野生动物有狐狸、黄鼠狼、
野兔、松鼠、五道眉、臊狗子。鸟类有喜鹊、山麻喜鹊、啄木鸟、黄鹂、猫头鹰、野鸡等百余种。
万佛山处处迷人,山山野花,朵朵白云;清凉世界,
宛如仙境。